close

上星期 要上樓前 馬麻要小Pa跟阿祖說掰掰 (1st time)

小Pa先是 "恩~" (不要的那種) 抗拒了一下

『去跟阿祖說』馬麻再次 push (2nd time)

『我不想要!』 小Pa說話了

『快去!』 馬麻加強語氣 (3rd time)

小Pa只好去了,但很不情願 + 小聲

馬麻告訴他:『上樓去罰站!』

小Pa邊哭邊上樓了

 

馬麻要小Pa面壁站5分鐘

一邊問他:『為什麼不想要?』

小Pa也說不上來

接著就是馬麻的講道理時間:

『"看到人要叫" 不是你不想要就可以不要,這是一種禮貌!  知道嗎!』

『知道』 小Pa回應

『上次去姨婆家,你也都沒有叫人,是不是?』

『是』小Pa頭低低

『都要馬麻一直提醒,才叫很小聲或也沒叫,非常沒有禮貌!』

『以後再這樣沒禮貌,回家就罰站,知道嗎!』

『知道』小Pa回應

(簡直就是訓話嘛~) 

 

罰站當中,如果小Pa開始玩手、摸牆壁,馬麻就提醒他站好,

他也趕緊將手放下站好,就是一整個非常懂自己正在被處罰.

處罰完畢後,馬麻問:『你為什麼被馬麻罰站?』

『因為我沒有叫人』小Pa回答

馬麻確定小Pa了解目前情況後,又 repeat了一次道理,

才在擁抱後做一個 ending.

 

 

以為小Pa一次沒跟阿祖掰掰就被處罰?

馬麻還沒那麼嚴格咧!

這樣的情況持續幾個星期了:

一開始提醒1-2次才叫

一陣子後變成第三次才叫 (已經有點尷尬了)

再一陣子後到提醒第四次還不見得叫

(在外面親戚朋友家為避免難看也就算了)

回家後也不會在孩子很開心時把他叫來處罰,

但馬麻還是會在當天軟性的跟小Pa說這些道理.

事實證明: 軟性的道理 效用不大,不然也不會有機會讓馬麻做這次的處罰

 

 

這次的罰站後

- 回台中/台北 看到每個人都叫一次 (以前不見得每次/每個人都叫到)

- 在台中上樓前不用一再 push 跟姑姑晚安

- 在台北上樓前一定跟 阿祖/舅公說: 要上樓了,如果有鄰居 也會說: 叔公/姨婆 掰掰

   昨天有鄰居在門口說話,馬麻想說 算了.  小Pa竟然還跑去掰掰

   然後很開心的跟馬麻說: 『我有跟姨婆掰掰』

   馬麻摸摸小Pa的頭:『恩,你很有禮貌~』

 

 

我想,孩子習慣的養成 是需要父母協助建立的.

而且,重點是 "每次原則要一致".  (這點不簡單耶  要時時刻刻注意) 

如果沒叫的時候父母也沒注意,沒加以適時的提醒,

那 建立習慣的時間就要拉更長了

 

最近在看汪培廷的書 <管教ㄚ 管教>

我很認同書裡講的: 管=管理   教=教養

管教是父母的權利 & 義務,但現在的父母常被 "愛的教育" 所影響而過於放任

所以ㄚ,孩子~ 我是會好好使用我的權利、盡我的義務滴!!

 

     DSC_0366.JPG 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siepapu 的頭像
    Susiepapu

    Papu, our Beautiful Boy

    Susiepa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